家有儿女,育儿的困惑就如鱼吐泡泡般呈现。 第一次做父母,我们都像勇敢的游侠,磕磕绊绊,摸索着前行的道路,我们跟孩子一起成长。 如今我儿子已读大三,在台湾科技大学做交换生。 翻阅一个个拔节的故事,发现“点...
如果我能再次养大我的孩子, 我会先蹲下,再温柔地诉说。 我会多将拇指竖起,少用食指指点。 我会拿出更多微笑给孩子。 如果我能再次养大我的孩子, 我会少用眼睛看分数表,多用眼睛看优点。 ...
昨天,南开中学2015年寒假致家长的一封信在朋友圈火了。这封信的主要意思,是希望家长“放慢孩子成长的节奏”,信中还教给了家长们慢下来的方法:“优秀的父母只会营造环境,提供契机;成功的父母只会在漫长的岁月中享受教育孩子的快...
现在的孩子可以说是每家的宝贝,孩子出生之后全家人就都围着孩子转了。不过,网上也一直流行一句话,“妈妈生,姥姥养,爸爸回家就欣赏。”据一项不完全的统计,有超过56%的家庭都是这种隔代教育的模式。而那些对孩子“大撒把”的父母...
《爸爸去哪儿》节目取景新西兰,几乎引起当地舆论的轰动,鉴于中国已经是新西兰的第二大国际游客来源国,这样的旅游营销确乎是一件“用钱都买不来”的好事。 然而,这个在美国媒体看来“推动向家庭伦理的回归”的节目,在新西兰却...
搬家是一场绝不美妙的演出。那些平日里一直表现得体的家具,突然显现出不被照顾的另一面。从家里出门,在楼道里短暂停留,再上电梯,然后到达搬家公司的车上,这一路你都在寻思:在家里它们一直是模样齐整,怎么到了室外就一副遭人嫌弃的...
朋友问我,如果在国内生活,你会觉得不适应吗? 我想了想,对我来说有两大障碍是我很难逾越的。 一是我没法用GOOGLE了;二是整个人际圈氛围,让我感到大家都过早放弃自己。好像一起爬山,爬到一半,绝大多数人选择不...
十几年前,我住在单位夜班宿舍,邻居都是夜里三四点钟才下班的人。 夜猫子晨梦最香。可偏是每早6点左右,屋外一嗓子声若洪钟、韵调悠长的“起——”准时把人吼醒。 宿舍毗邻小广场,亮那一嗓子的,是位70岁上下的老大爷...
历史的巨象每走一步都地动山摇。它似乎是被大人物书写的,那么普通人经历的历史该如何讲述? 日前,以“为曾经喝彩,为平民而建”为初衷的、由历史文化媒体·新历史合作社发起的“我的历史图书馆”征集活动在京举行。 “我...
重读人生,40岁从这10件事情开始。 1.建设家庭,从孩子教育抓起。40岁,孩子大多已经上了初中,正是人生奠基的节骨眼儿上。不顾一切地抓好孩子的学业,使孩子在你的40~50岁前有个好大学和就业的好光景。如果孩子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