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2 10:06:30 来源: 写作知识 评论: 0 分享:
写作作为一种见字如面的沟通,是基于普遍的情理、事理和道理的。一旦拿起笔,就要“把心交给读者”,想象读者在阅读时的神态、心理和态度,从而力争达到写作的效果,实现沟通的目的
日前,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宣布,将在2018级新生中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程,计划到2020年覆盖清华所有本科生,并力争面向研究生提供课程和指导。消息一出,立即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近年来,大学生写作能力趋弱的现象令人担忧。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三:写作课程的缺失,课程教学与现实的脱节,社交媒体对学生写作能力的破坏。首先,真正把写作课程列为必修课程的高校寥寥无几。现实情况是,或转为选修课程,或被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等通识教育课程取代,或干脆取消。
众所周知,写作具有其他课程无可取代的地位与作用。而由于写作课程的缺失,即便学生认为写作很重要,现实有需要,内心想学好,却失去了进步的机会。究其根本,还是我们的教育观念存在某种偏差。而在国外不少高校,写作课是其教育体系的关键内容。据《中国教育报》报道,2015年发布的全美写作统计,900多所美国高校中有96%的比例开设了写作类课程。普林斯顿大学每年开设超过100场写作研讨班,要求本科新生必须参加;哈佛大学将“说明文写作”作为唯一指定必修课。
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说过,由于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在这个文字密集的社会里,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具备基本的读写技巧。”的确,科技越发达,资讯越丰富,越需要较强的读写能力对相应知识点进行理解、吸收和转化。从这点上说,写作课程在教育体系中理应得到重视与加强。
其次,在现已开设写作课的高校中,课程教学与现实的脱节比较严重。这种脱节,既表现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的疏远,也表现为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教学效果与学生期待的脱节。写作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却短时难见效的课程,学了可能会懂,但懂了未必就会。正如《文赋》所言,“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写作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教师批改作业、言传身教也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回忆在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学习写作的经历时,汪曾祺表示:“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文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写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的中外名家的作品。”
这种教学法非常见效,今天却很难效仿。一方面,我们缺乏写作水平如此之高的专任教师;另一方面,学生数量增多,作业批改的工作量太大。从这个角度看,清华大学采取小班(每班15人左右)讨论的授课方式,可以说抓住了写作教学的“七寸”。
最后,是社交媒体的一些消极影响。写作是什么?是表达,是见字如面的沟通。社交媒体的发展,为写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遗憾的是,人们的写作能力并未得到普遍提升。社交媒体的碎片化、符号化、影像化,对讲求篇章、规矩的书面写作活动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人们在直接、快捷地传递信息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写作行为的特质与要求。
不少人在日常文字交流中,内容的起承转合藐然不顾,句法的主谓宾状能省就省,语义逻辑牵强附会,语言表达词不达意,至于标点符号、口吻语气更是若有若无、飘飘忽忽。例如,年轻人发微信对长辈直呼“你”而不称“您”,显然不礼貌、不恰当;在表达诉求、期待回复时,语言含混不清、有头无尾,难以达到沟通的效果,等等。
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中小学阶段奠定的尚不牢固的写作基础,在自媒体时代被“温水煮青蛙”般不断腐蚀。新加坡2017年高考选做题中,有一道是“书写语言的质量,正在被社交媒体所破坏,你认为呢?”事实上,社交媒体对书写语言的破坏,此前已初见端倪,但许多年过去了,这种现象愈演愈烈、亟待改观。
在“机不离手,手不离机”的当下,许多大学生并未利用手机创造有价值的信息,或者增加作品数量,而是不停地消费、复制、转发。即便有些许个人原创,也大都是简单的信息传送,而与真正的文章写作无关。
文章写作是一项艰苦、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而通过社交媒体阅读他人的信息,往往只需被动地接受。这样的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甚至不需要逻辑思维能力。长此以往,写作能力、语言能力、沟通能力的弱化,就不足为奇了。
写作作为一种见字如面的沟通,是基于普遍的情理、事理和道理的。一旦拿起笔,就要“把心交给读者”(巴金《随想录》),想象读者在阅读时的神态、心理和态度,从而力争达到写作的效果,实现沟通的目的。如今,清华大学宣布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程,这一举措无疑值得鼓与呼。对这门课的开设效果及其他高校能否持续跟进,我们充满期待。(作者: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作者|刘召明 原题|开设写作课,值得鼓与呼 延读| 订阅小记者讲堂
荐读|童新网公号(请扫描官方二维码阅读,或在微信公众号里搜索打开微信号:w61media )
深读|小记者讲堂(请点击官方下载点安装,权威检测:无病毒无广告,实现轻松、安全阅读)
童新网双语学生记者团|冰城国际小记者俱乐部 与家长共同关注——
声明: 上述内容由( 童新网 )精选编发,主要来自本网原创、网络投稿、编辑摘编和会员推荐。童新网登载此文为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作者观点不代表童新网。转载请保留原文版权和相关链接: 写作是什么?是表达,是见字如面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