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6 09:10:00 来源: 新媒观察 评论: 0 分享:
近日,河南南阳某中学举行了一场“举世瞩目”的“手机销毁大会”,几十部从学生手中没收来的手机要么被扔进水桶,要么被用锤子一顿猛砸。
上演如此“全武行”,校方表示实属无奈。带手机到学校不交给老师,一旦被发现就要被销毁,并宣称“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好”,而且“家长们也都很配合”。
不可否认,自从手机、智能手机普及以来,学校、家长们的“育儿焦虑症”便愈发严重。
要知道在现代社会,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患有“手机依赖症”,特别是青少年,一旦成瘾,各种不良影响则是不可逆转的。
长期使用手机,影响颈椎,不利于视力;而且很多孩子为了避开家长们的唠叨,常常趴被窝里熬夜刷屏,这不仅影响休息,还耽误第二天的学习;成为低头一族,还会带来交通风险,甚者危及生命。
每每想到这些,估计很多家长对手机是深恶痛绝,恨的牙痒痒。但是别人家的孩子都配有手机,要是咱自己家孩子没有总有点不太合适,更何况手机带来的各种生活便利也是不争事实。所以这所学校干了很多家长想干而又不能干的事情。
从这点来说,学校是真的用心良苦;家长自然是拍手称快。
只不过采用如此暴力的方式,实在有失教育行业教书育人的儒雅德行,而且还侵犯了学生的财产权。
因此,诸如此类事件一经报道,毋庸置疑引发质疑声,甚至声讨声一片。
潇湘晨报评论文章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有侵犯学生财产权利之嫌。任何的管理和教育,都不宜偏离合理合法的前提。其次,教育不能太粗暴。粗暴的教育即便能实现一时的有效,却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反之,粗暴的教育很可能会将粗暴传导到学生身上,这是很可怕的。
还有评论文章表示,学生可以无知,但教育却不能愚蠢。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解决问题最简单、最愚蠢的方式就是动用暴力。老师处理问题都是这样的简单粗暴,之后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不会也如此的武断、如此的野蛮、如此的不讲后果?
中国青年报评论文章还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和教化学生走上正道,而靠暴力销毁手机,并不能让学生变得更加认真好学。
因此问题的关键从来不在手机身上,而在于教育者必须想办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律精神,引导学生平衡好学习和休闲之间的关系。
大连日报评论文章指出,透过这样的事件,暴露出了当下不少教育人滞后的教育观念以及简单粗暴行为模式背后,学生普遍面临的教育生态。
因此,应该让教育正真起到应有的作用,必须得打动学生的心灵,启动他们内心成长的力量,而简单粗暴的方式向来与此背道而驰。
现在回头想想,对于那些手机不离手的学生,学校是不是可以采用相对柔和点的方式方法呢?
法制晚报评论文章就建议道,对于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应该堵疏结合。比如,可以规定中小学生在教学区禁止使用手机,以保证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不会被手机所左右;而在午休时间和宿舍等非教学时间及非教学区,则属于学生个人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对智能手机的使用适当“松绑”。
此前,针对此类学校砸学生手机的新闻,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文章称,学校与学生之间,应该通过教学相长的教育方法和耐心说服的沟通方式。
简单粗暴的行为,往往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通过展示强力、侵犯学生财产权利的方法试图让学生顺从,不但对学生心理造成了伤害,也透露出一种过于功利的教育观,委实不可取。
来源|网易 作者|山东商报 漫画/潇湘晨报王铎 原题|“砸手机”式教育不应成流行 编辑|Helena
荐读|童新网公号(请扫描官方二维码阅读,或在微信公众号里搜索打开微信号:w61media )
深读|童新网APP(请点击官方下载点安装,权威检测:无病毒无广告,实现轻松、安全阅读)
童新网双语学生记者团|冰城国际小记者组委会 与家长共同关注——
声明: 上述内容由( 童新网 )精选编发,主要来自本网原创、网络投稿、编辑摘编和会员推荐。童新网登载此文为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作者观点不代表童新网。转载请保留原文版权和相关链接: 防孩子刷屏,“砸”后要想如何“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