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8 09:04:59 来源: 教育空间 评论: 4 分享:
在重庆巴蜀小学6年级11班,37个孩子,个个是大厨,每个孩子都会20个左右的拿手菜。而这门“手艺”得益于他们从2年级就开始的一项家庭作业。(4月16日《重庆晨报》)
二年级开始,学做饭成为孩子们固定的家庭作业,四年的坚持,终于让孩子们变成了“大厨”。做饭成为家庭作业,已经变成该班的传统保留项目,也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颇具特色的班级文化。
当初同学们在做这项家庭作业的时候,总是手忙脚乱,不知道先放油还是先放菜,也不知道究竟放多少盐,连煤气灶也不敢使用,家长们也是抱着“不过是应景作业”来看待,他们认为只要做好监管工作,厨房里不起火就行了。
但是在班主任坚持不懈的要求之下,家长们才明白班主任这是“来真的”,于是放手让孩子们做菜、做饭。而买菜、准备菜品、准备调料、动手做菜,看上去十分简单,实际上却十分繁杂,这就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以及遇事不乱、做事有条不紊的优秀品质。
做菜、做饭,孩子们感到了劳累与辛苦,由此联想到父母为自己做了这么多年的饭,他们真的不容易,自然而然就生发出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当孩子们看到爸妈吃到自己做的饭菜时,成就感油然而生。
常看到一些学校的许多班级也有自己的“班级文化”,不过是张贴每个同学的誓言,例如要考多少分数,要考上什么样的大学,而让学生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地掌握一项生存技巧的真的不多。
班级文化中也有“感恩父母,热爱生活”等等说辞,但是这些不过是大而无当的应景之语,真正让学生通过实践来体谅父母艰辛、体会人间烟火的真的很少。像把做菜、做饭这样的家务活当作业,确实很少有老师布置。
民以食为天。小学生掌握了做饭、做菜技巧,说不定以后真能够成为酒店的“大厨”,为人们的味蕾贡献自己的才华。即便成不了大厨,也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有很大的帮助,最起码不会像有的大学生那样,离开食堂与外卖,就只能饿肚子。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新闻中的班级之所以产生这么多“大厨”,一方面与班主任长期不懈的坚持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校长、家长的配合有关。如果学校只是追求升学率,如果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成绩与分数,那么班主任的要求很可能会打折。
可见,类似“每个孩子都是大厨”这样的班级文化要得以落实,就必须有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予以撑腰。
来源|红网 作者|曲征 原题|“37个孩子都是大厨”是真正的班级文化
荐读|童新网公号(请扫描官方二维码阅读,或在微信公众号里搜索打开微信号:w61media )
深读|童新网APP(请点击官方下载点安装,权威检测:无病毒无广告,实现轻松、安全阅读)
童新网APP特供
声明: 上述内容由( 童新网 )精选编发,主要来自本网原创、网络投稿、编辑摘编和会员推荐。童新网登载此文为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作者观点不代表童新网。转载请保留原文版权和相关链接: “37个孩子都是大厨”是真正的班级文化
孩子高年级后,天天刷卷子,哪有什么班级文化呢
不可否认的是,新闻中的班级之所以产生这么多“大厨”,一方面与班主任长期不懈的坚持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校长、家长的配合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