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9 11:03:45 来源: 教育空间 评论: 0 分享:
杭州萧山一名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妈妈在微博上批评学校发的《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尺度太大”,引发舆论对中小学性教育的关注。编写该《读本》的北师大儿童性教育课题组称,了解是为了更好地保护。
近日,涉事学校决定收回此书。有网友在微博直言,听到这个消息“整个人都气得发抖”,他痛斥一些营销号为了热度,将一本经过9年研究的教育图书“给毁了”。
究竟是什么导致学校要收回性教育读本?
不能简单地把责任推给个别家长的质疑以及营销号的热炒。
有家长质疑,以及一些营销号为博眼球而炒作,在当前都很正常。反而是,面对质疑,学校轻易就收回读本,这很不正常。难道学校开展性教育,就这么经不起质疑?此前经过严密的论证了吗?如果有严密的论证,学校完全可以以充足的理由回应质疑,而如果目前的教育确实存在不足之处,也可根据家长的不同意见,对性教育的内容、教学方式进行进一步完善,不至于一遇到质 疑就收回课本。
性教育的空间是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共同努力拓宽,一遇到质疑就打退堂鼓,性教育是难以获得发展空间的。
性教育是一个比较敏感的教育领域,家长对此的认知有时很不相同。意识到这一点,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推进这一教育时,就需要充分地论证与准备。
首先,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认识这一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要按进行语文学科、数学学科教育一样,进行教材、课程开发,教学活动设计,不能随意应对。
考虑到社会存在的不同意见,在教材、课程开发时,要建立开放的机制。如果没有开放机制,用于公共教育的性教育读本就可能是某几个专家(编写组)自己的观念, 借编写读本携带私货。这一问题在其他教材编写中也存在,如语文教材编写,曾被质疑编写者篡改名著加入自己的观念。
而性教育教材就由几个专家闭门编写,很可 能出现把一些很前卫存在极大争议的学术观念,作为教材内容的情况。与此同时,学校应把性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对待,有完备的教材、课程、教学体系,不能只给学生发一本读物,就说是性教育。
童新网APP(请点击官方下载点安装阅读:其实更需要性教育的是你!家长!)
其次,要在听取家长意见基础上,对家长也进行教育引导。我国社会对性教育存在比较深的认识误区,这需要教育工作者以科学的态度,坚持必须对学生 应该进行的教育,但同时,要对家长做普及工作。如果教育部门和学校觉得话题敏感,不公开听取意见,也不对家长做解释、引导工作,在推进过程中,是会遭遇阻 力的。遗憾的是,我国中小学性教育目前就面临这样的困境。
在国外,性教育也一直存在争议,解决这一问题,是由出版机构出版多个版本的教材,由学校、家长(家长委员会)共同参与选择,这就迫使编写者在编 写时听取教师、家长意见。同时,不同学校也可根据本校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甚至可以自编教材。这让教育更接地气,也尊重学校的自主权、家长的选择。
面对家长的质疑,以及一些营销号的炒作,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把这作为一次向公众解释性教育的机会,也反思以前推进这一工作存在的不足。有质疑 并不可怕,少数家长的质疑,也并不代表所有家长意见,在一个观念多元的时代,要学会直面质疑。
笔者担心的是,有的学校本来就不太情愿推进性教育,在这方面 投入师资与精力(因应试教育,很多学校将对学生十分重要的生命教育、生活教育都边缘化),于是“顺势”取消这一教育。
教育的改革和探索,不可能都是一片赞歌。只有大家都喝彩才说改革环境好,那改革也不叫改革了。教育改革和探索,需要教育者自身努力去推进,接受舆论监督,这才能让教育走向完善,也赢得更大的舆论空间。(完)
来源|腾讯网 作者|北京青年报蒋理 原题|取消性教育读本网友气得发抖 学校这么经不起质疑?
荐读|童新网公号(请扫描官方二维码阅读,或在微信公众号里搜索打开微信号:w61media )
深读|童新网APP(请点击官方下载点安装,权威检测:无病毒无广告,实现轻松、安全阅读)
童新网APP特供
声明: 上述内容由( 童新网 )精选编发,主要来自本网原创、网络投稿、编辑摘编和会员推荐。童新网登载此文为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作者观点不代表童新网。转载请保留原文版权和相关链接: 学校取消性教育读本,父母孩子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