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1 10:02:29 来源: 媒介素养 评论: 0 分享:
元宵节后,寒假将尽,家住华北某市的贾女士才松了一口气:孩子的家庭作业终于做完了!
孩子在一所重点小学读三年级,一项作业是“读《时事画报》电子书,总结三件大事”,“找了半天发现这是清末的报纸,里头是政治漫画,还用了广东方言。”
贾女士说,“别说孩子,家长读起来也费劲。”(真的是这样么?具体分析,请看文末童新网“媒介素养”小课堂)
素质教育被倡导多年,很多学校特别是重点学校告别了“题山文海”,转为“个性十足”,一方面的确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家庭作业剑走偏锋、忽略孩子实际的情况并不鲜见,家庭作业渐渐成为“家长”作业。
微信作业烦恼多
“解得了方程,教得了几何,小学一年级的家庭作业却不会做。”云南某高中数学老师施先生说起儿子的作业,直呼“太难了”!
难住施先生的多是手工作业。“有次老师要求用废旧塑料瓶制作一辆会动的小汽车,后来还让用一副扑克牌做一件衣服。”施先生说,“说是让家长配合着孩子完成,可是这样的作业难度太大,最后就成了家长做,孩子根本无法参与。”
清末《时事画报》 来源:羊城晚报
即使是作业简单,也少不了烦恼。贾女士曾帮女儿一起画手抄报,被老师表扬后贴在班级墙上,第二次让女儿自己画,结果做得不太好,没有被表扬,孩子就伤心了。
如今,还有一种作业叫“微信作业”,一些老师要求学生每天在班级微信群里“打卡” 交作业。“读拼音、背单词、说感受等等,都能被布置成微信作业。每天都要给孩子录制语音和视频。”谈起“微信作业”,家住北京的文女士不免有些无奈,“群 里每天都会刷屏。看到别的孩子早早完成作业,手慢的学生怕被批评只能求助家长。”
课业超前成负担
贾女士记得,孩子刚上一年级后的第一个周末,老师留的作业是“小小啄木鸟”——从书报杂志或路牌标语中寻找错别字,然后拍照打印。
“孩子字还不认识多少,更别提要找错别字。”整整两天,贾女士四处搜寻,好不容易发现一家收废品的门面公告上有个错别字,如获至宝地拍下来,才交上了作业。
她说,学校要求“前置性学习”,比如语文,每篇课文讲之前就要孩子先掌握字词、抄写佳句、组词造句、归纳中心思想……孩子不会,辅导重任自然都落在了家长肩上,这样各科的要求加起来,作业常常要做到晚上10点钟以后。为了不让孩子过于劳累,过难的作业只好家长代劳。
“现在缩短了在校时间,实际上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只教个大概,重头戏都留在家庭作业里,需要家长来辅导孩子完成。”山东的杨老师也有切身体会。
关系错位需警醒
“我们也有苦衷。”云南省昆明市某幼儿园的邹老师对记者说,“布置手工作业的初衷是锻炼孩子的创新和动手能力,促进孩子与家长间的感情,家长自己包揽,虽然又快又好,却失去了作业的意义。”
“有些家长比赛似的去完成孩子作业,看到那么精美的作品,我也不知道应该表扬还是批评。”邹老师说,“孩子的作业千万不能越俎代庖,多鼓励、多示范,让孩子自己完成。”
“每个年龄的孩子应该做那个年龄能承受的作业。”贾女士说,希望学校能少点“超前意识”,让孩子做作业能学在其中、享受其中。
对此,业内专家指出,素质教育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要发挥好课堂的作用、承担好教师的角色。将教育的责任以作业的形式转嫁给家长,是一种关系错位。学校应加强与家长、学生之间的沟通,别让家庭作业成了无意义的负担。
【童新网精选腾讯网友留言】
@蠕动的胖子 清末报纸那个确实是过头了。不过那个手工作业做玩具车那个,还有一起去找错别字那个都挺正常的,难道现在的小孩子连玩都不会了吗?这种简单的玩意居然都要靠家长?
@小黄鹂 老师的动机没什么不好,是鼓励素质教育,鼓励家长多陪孩子,但是现在的老师都上被校长压迫下被品德差的孩子压迫,不敢批评孩子,不敢组织体育锻炼,不敢多留作业
@溪溪公主 现在的孩子基本是童年缺失,小小年纪就要承受各种压力,文化知识搞上来了,道德观念却严重缺失。
@一方净土Bruce Lee/xg 该玩的年龄,选择了负担,该拼命的年龄,选择了安逸。
@糊涂一世 看完文章,感觉贾女士的抱怨毫无道理,施先生对数学的抱怨有理,对手工作业的抱怨俺不敢认同。
【童新网“媒介素养”小课堂】
对于引起争议的“读《时事画报》电子书,总结三件大事”这份作业,作为家长的我们怎们来看?
其实,我们只要回到大的历史背景中去了解《时事画报》,可能就会发现到老师的良苦用心!
以下为综合主要媒体的相关报道:
晚清到民国的三十年间,中国面临着3000年来未有的大变局,整个国家的制度、思想、学术、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石印术这门当时新印刷术的引入,解决了图像印刷的技术难题,图像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表达方式,而不再只是文字的附庸。
陈平原教授认为,所谓“画报”,首先应该是“报”,而后才是有“画”的“报”。也就是说,新闻性应是第一位的,要是单讲“图文并茂”的话,中国人早就有成功的先例。为满足民众了解战事的情趣而创刊的《点石斋画报》,配合新闻,注重实事,图文之间相互诠释。另外,诸如《时事画报》、《真理画报》等众多徘徊于“娱乐”与“启蒙”之间的晚清画报,都将对于今人之直接触摸晚清起决定性作用。
陈平原教授说,这对于今人之直接触摸晚清,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是个不可多得的宝库。
晚清画报主要集中在今天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北上广。其他城市也偶也刊行画报,如成都的《通俗画报》、杭州的《新闻画报》、汕头的《双日画报》等。这一出版格局,与当年西学东渐的步伐大致吻合,或者说画报本身就是现代传媒以及都市生活的产物,且反过来印证了现代都市文化的形成。
清末《时事画报》 来源:华夏经纬网
作为当时老百姓最早熟知的画报,《点石斋画报》的创办在中国带起一阵画报热,办画报在中国各省流行起来。北京的《北京画报》、广州的《时事画报》等,都是当时发行量较好的画报。在这些市面上出售的各种画报上,经常可以见到“玻璃吊灯”、“电话机”等代表当时最时髦生活的西洋物件。
1905年9月创刊的《时事画报》,内容以图画纪事为主,论事次之,大胆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抨击时政,颂扬革命。
“晚清画报本以记录新闻、讲述故事、开通群智、传播文明为宗旨,主要从属新闻史,但是在政治史、美术史、文学史上也有其地位。”陈平原教授说,画报反映了当时大变动时代的众生百态,而且它对科技新知的相关报道,虽然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其对科技新知的传播与普及不但映现出晚清“西学东渐”的脚印,更重要的是,它对晚清时期受教育程度低下的人民群众来讲具有重大的启蒙作用,开阔了普通民众的视野。(2014年8月4日《贵阳日报》第A09版:画报为媒 触摸晚清,记者罗海兰)
说到《时事画报》,各位看官应不会陌生。这份由名家高剑父、潘达微于1905年创办的画报是当时城里(指的是粤港、广州,童新网编者注)最著名的综合性刊物之一,报道对象从时政大局、军事战争乃至市井八卦等无所不包,风格亦庄亦谐,在市面上一直卖得很火。
作为一份由革命派担纲的进步杂志,它自然也非常关注科技领域里的变化,并以传播新知为己任。不过,这些“声光化电”全是从西洋传过来的,本就不易理解,当时读者的文化水平普遍很低,如果记者不能写得浅显生动,他们压根不会买账,这就逼得《时事画报》的作者练出了一身讲古佬的本事。翻开画报,“地震余谈”、“医雷劈”、“解剖尸体”、“音乐疗病”、“卫生保产”、“女医神效”等多篇报道无不新鲜热辣,甚至充满了八卦的乐趣。(2013年11月12日《广州日报》:老画报为遗体解剖鼓与呼,记者王月华)
那么,学生家长是否难得一见这份老报纸呢?且看:作为广东最大的地方文献资料汇集库,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拥有大量画报资源,为更好地利用这些珍贵的文献,加强对岭南文化的传承和研究,该馆对清末民初中国各地影响较大的石印画报进行了整理,于去年底出版《旧报新闻——清末民初画报中的广东》一书。(2013年2月27日中国新闻网:百年老画报再现旧粤民俗 专家:应弘扬良俗,作者:程景伟 索有为)
目前,广州较有代表性的专业图书馆有两个,包括广东省科技图书馆及广东美术馆人文图书馆。前者以“武”见长,其科技文献的藏量达到2亿篇;后者以“文”见长,光绪末年出版的《时事画报》都有收藏。(2012年8月7日《南方都市报》:专业图书馆 酝酿烟火气,作者:石静莹 李晓瑛 冯宙锋)
“末代皇帝”出行仪仗队中需由5头载着宝瓶的大象开道,早在清末广东女学生中就兴起了打网球的运动时尚……日前,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清史图录项目正式结项,此次项目整理出超过2000张清末老照片、插图、书画等,其中光绪三十一年至三十三年间广州出版的《赏奇画报》和《时事画报》近700张插图,充分展现了新旧巨变之际中国特别是广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各方面风貌,堪称晚清中国社会的万花筒,弥足珍贵。
光绪三十一年至三十三年间(1905-1907)广州出版的《赏奇画报》和《时事画报》近700张插图最为重要,大量记录了清末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人文化与习俗的嬗变。一期《时事画报》显示中国人的婚礼上开始出现演讲环节,与现代婚礼颇有类似之处。 (2007年09月13日《南方日报》:晚清画报见证历史变迁的男男女女)
综上,无论从趣味性,还是方便性,以及知识性等角度,让孩子关注这样的内容,的确是份好作业。当然,短暂的假期,对于如何安排这个“大作业”的确是个问题。假设给孩子和家长的时间再充分一些(或者父母真的需要耐下心来),老师布置时充分说明一下作业本身的意义(或者父母及时与老师沟通认知性的问题),或许,这篇新闻报道的视角就会发生变化。
感谢家长的反馈,与报道的呈现,让我们更了解了晚清中国社会的万花筒《时事画报》。
来源|童新网 作者|童新网综合腾讯网、人民网 原题|央媒:寒假作业读清末报纸 考学生还是考家长
荐读|童新网公号(请扫描官方二维码阅读,或在微信公众号里搜索打开微信号:w61media )
深读|童新网APP(请点击官方下载点安装,权威检测:无病毒无广告,实现轻松、安全阅读)
童新网APP特供
声明: 上述内容由( 童新网 )精选编发,主要来自本网原创、网络投稿、编辑摘编和会员推荐。童新网登载此文为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作者观点不代表童新网。转载请保留原文版权和相关链接: 读清末《时事画报》写总结,小学好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