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4 10:10:14 来源: 拥抱自然 评论: 0 分享:
看到张丽钧的亲子教育文章深有同感(童新网APP昨日刊发)。文章写到,她去超市购物,看到超市角落里一个老太太带着一个两三岁的女孩站在“花生角”笸箩前。那花生角,还带着些许新鲜的泥土。只见老太太迅速剥开一个内有两粒花生仁的花生角,一粒送入孙女口中,一粒送入自己口中,然后,坦然地将花生壳重新扔回笸箩。
同样镜头,一再重复。看打扮,老太太根本不像穷人,并且她已经挑了小半车货物;但是,这举动,却分明是一个买不起花生的举动啊!——这样的“身教”,不把孩子带进“精神猪圈”才怪!
作者认为,孩子其实还是“家庭子宫”和“社会子宫”的分娩物:人是出生两次的动物,第一次出生取决于生物遗传,第二次出生取决于社会遗传;第一次出生使其具备了外在的长相,第二次出生使其具备了精神的长相。而一个人“精神长相”的美丑,往往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好坏呈正相关。 (据《谁把孩子带进了“精神猪圈”》,童新网APP昨日刊发,改后题为:《先有大人“美丽”,后有孩子“动人”》)
原来,孩子的精神面貌,行为气质,道德水平,与精神母体——社会、家庭,有着如此微妙而千丝万缕的因果关系。家庭的精神面貌昂扬向上,人文气息浓,孩子则气象清新。家庭精神面貌非常暗淡,丑陋不堪,就像“猪圈”,孩子也容易成为“精神小丑”、“道德小丑”。
我们可以从较多新闻中发现:好读书的家庭,孩子说出的更是名着的书名,还有四书五经中的名句名言。喜欢打麻将的家庭,孩子嘴里就容易说出“八条”、“九条”、“东风”等词语。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说的正是家庭因素的重要性。
这个个案最有说服力:有个小女孩美如仙子,大家都逗她说话,她理谁不理谁。有个阿姨来逗仙子了,仙子极不友善。这时候,有人告诉仙子:“这个阿姨可是你爸爸的领导哦!”仙子出语惊人:“领导都是狗屁!”——正是家庭氛围中,有了较多的“领导是狗屁”之类的暴戾发泄,孩子才会如此偏激。
家长们平时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行为判断,都是“家庭子宫”里的看不见的营养和微量元素,在孩子的大脑皮层记录下来,或者俊美或者恶丑的“精神基因”,为未来的道德以及行为发展,预设出了无形而不可更改的前进方向。“我们现在的方向就是孩子未来的方向”,这样说,一点都不夸张。
童新网APP(点此处下载)、童新网公号(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读),解渴,解惑!
心理专家的调查显示,以下几种家庭类型会使孩子行为不良,性格缺失:批评式的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挑剔责备,每个人脾气都挺差;恐惧焦虑型家庭,父母情绪焦虑紧张,使得孩子也生活在其阴影之下;厌恶式家庭,父母勉强在一起是“为了孩子”,这样的家庭中,成员彼此间没有交流和爱意;扼杀快乐型家庭,这样的家庭总是弥漫着消极低落的情绪,家庭成员之间很少有快乐情绪的支持。家庭成了所谓的“精神猪圈”,孩子怎么能拥有健康和阳光性情呢?
我们要努力造一个优良的“家庭子宫”。
其一,一味强化和指责,不如先进行自我的雕琢和改善。想想我们平时的教育行为,多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和成人制高点,一味批评、否定、训斥,要孩子必须怎么怎么做等,将“病因”都归结到孩子的不负责,不用心,不上进等,而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言行,才是“病根”。家长拖拉,孩子干事情就不会有多清爽利落;家长喜欢占小便宜,孩子就不会大气、开阔。因此,我们要将说给孩子的训斥,说给我们自己。勇敢地批评自己,痛斥自己,解剖自己,否定自己。来一次彻彻底底的“内视”。家长自我言行优雅了,“家庭子宫”的精神生态环境改善了,孩子们也才能得到健康的“精神哺育”。
其二,家庭教育要摆脱强迫性要求,改为无声的熏陶和陪伴。各种管控行为,当然是一种发展动力,具有一定的教育功效。但孩子的内在,却不容易得到唤醒和激励,说得多了,甚至会有反作用。因为“家庭子宫”的环境不够优雅。我们不去说,而是多去做;不去强迫,而是多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每个言行举止,都保持在较高的道德水准、真善美的水准之上。这个“家庭子宫”里有爱的温暖、美的优雅、善的和谐,孩子得到的营养是健全的、和谐的、均衡的,也就能不断向好。
其三,让孩子努力上进,自己也要补一补家庭教育学。今天的孩子是“互联网小孩儿”,是吮吸着信息的墨水长大的,我们的教育方法,注定不能像父辈教育我们那样教育孩子,而应该把国际化的理念,现代化的理念,平等的理念,为我所用。家长要自学家庭教育课程,或者参加家庭课程培训,让自己具备当家长的资格,具有一定的家庭教育技能和水平。“家庭子宫”的环境改善了,家长不再是家庭教育门外汉,才能培养出更多精神善美、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
其四,为家庭教育建规立制,为家庭教育提供法治保障。中国人的精神深处就是,教育孩子是家务事儿,而清官难断家务事儿,政府不能管,也没有办法管,因为没有相应的处罚条文,家庭出现了暴力倾向、过度惩罚,相关机构最多就是“劝说”和“批评”了事。我们要通过立法,保障正常的家庭教育,也对不良教育方式说“不”,保障“家庭子宫”的温暖程度。
来源|大公网教育频道(独家稿件转载须注明来源作者) 作者|雷泓霈 原题|价值观才是人和人之间最深的鸿沟
深读|童新网APP(请点击官方下载点安装,权威检测:无病毒无广告,实现轻松、安全阅读)
童新网APP特供
声明: 上述内容由( 童新网 )精选编发,主要来自本网原创、网络投稿、编辑摘编和会员推荐。童新网登载此文为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作者观点不代表童新网。转载请保留原文版权和相关链接: 造优良“家庭子宫”,父母请补微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