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11:08:38 来源: 媒介素养 评论: 0 分享:
就像新时代的“呵呵”已经全然没有了憨笑的含义一样,在当下的网络流行文化里,“污”这个原本字典里只有“脏”含义的汉字,竟和“脏”划出了界限,已经衍生出了一种所谓的污文化。
根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84.9%的受访者觉得污文化会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
在网络上,“污”常用来描述容易引人遐想的事或物。当下,污文化在网络上兴起,许多明星在网络综艺节目中把“污”作为自己的标签,开污成为圈粉手段。网络用语中,有关“污”的词语也层出不穷。
你身边到底有多少人使用过“污”一类的词语?接受采访的高校学生几乎都点了头。”女生小黄的反应有点大,“我承认我也用过,但有些字眼经常出现好像就有点恶心了。”小黄告诉记者,自己的朋友圈里就有这样一位网友,“我一开始还觉得,他可能是黄子韬的粉丝吧,后来发现这事儿变味了,表情包上的文字成了‘污力韬韬’,发的内容也有些超越界限。”小黄一气之下选择了屏蔽这位网友的朋友圈。
早期的网络红人papi酱或是污文化的代表人物,帮助其大火特火的,就是她在自制视频中所体现的对污文化的独到理解——脏话、性暗示、批判。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提出整改粗口要求后,papi酱发布的视频开始正经起来,不污了。
到底会有多少人在生活中使用污的字词呢?《中国青年报》曾通过问卷网对2005人进行了在线调查。调查显示,53.7%的受访者偶尔使用污的词语或语言,47.8%的受访者觉得身边污的人挺多,84.9%的受访者觉得“污”文化会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受访者中,00后占0.5%,90后占20.9%,80后占52.2%,70后占19.9%,60后占5.6%,50后占0.9%。男性占47.9%,女性占52.1%。
其实,和“污”搭边的词语其实从来就没正面过。但如今的污文化,竟然能够坦然地作为亚文化的一种出现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实在让不少人大跌眼镜。
专栏作家韩皓月认为,“70后喜欢金庸和琼瑶,80后推崇日本动漫和韩国言情,90后追逐网络文学……但从未与‘污’有过很直接的联系。所以人们习惯将从前形容为纯真年代。”以纯真年代为镜,或能发现当下污文化的蒸腾,即当下有些人更愿意用“污”的手段来寻找一种存在感,乃至忽略了“污”与美无关。
而污文化横行的背后,也有着经济利益的纠葛。如某视频网站制作的一档网络节目,邀请诸多明星和网络红人,集体吐槽其中一人。一位知名女演员在该节目中大讲有“性暗示”的双关语。而就是这样的节目,吸引了眼球,圈了不少粉,打响了所谓的知名度。而广告收益也自然越来越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教授邱建新曾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表示,大众流行文化代表着大众的审美情趣,本身就有多元化、平民化以及异质化的特点,但同时又泥沙俱下。一些低俗、媚俗的东西是要摒弃的。邱建新指出,在青少年中,污文化的影响尤为严重。青少年可能会用污的形式来进行攀比,影响青少年的纯洁性。
邱建新认为,污文化的流行背后有经济利益存在。一些人通过制造这些污的东西,夺人眼球,成为网络红人,然后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对于污文化,学校的教育、引导义不容辞。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监管,首先是要切断污文化制造者的利益链条,让他们不能再用这种方式获利。
来源|《北方新报》(2016年8月15日) 作者| 扬子晚报 原题| 朋友圈动辄“污力韬韬”
深读|童新网APP(请点击官方下载点安装,权威检测:无病毒无广告,实现轻松、安全阅读)
童新网APP特供
声明: 上述内容由( 童新网 )精选编发,主要来自本网原创、网络投稿、编辑摘编和会员推荐。童新网登载此文为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作者观点不代表童新网。转载请保留原文版权和相关链接: 网络“污”词层出不穷,仅能朋友圈屏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