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02 11:07:35 来源: 写作知识 评论: 0 分享:
前不久,上海市的一次小学生征文比赛收官。比赛以“我最喜欢的古代人物”和“我家的传家宝”为题。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在“我家的传家宝”的作文里,很多小学生写的是“外婆留下了一件补了又补的旧衣服”,阅卷老师也不禁感叹,如今到哪里还能找到上千件外婆的补丁衣衫啊。不少同学将“传家宝”聚焦在了传统美德上,但落笔却是“自己的铅笔用到很短很短了还不舍得扔掉”。
这让人想到了郭德纲的一句台词,“你无耻的样子,颇有我年轻时的风范”。相信很多阅卷老师,读到这样的作文时,也会会心一笑:“我当年的段子,现在还在用呢?”只不过,当年阅卷老师家里可能真的有补丁衣服,现在不要说找出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就是“什么是补丁”也成为小学生必须强制记忆的知识点了。
首先,学生作文写得不好,原因可能就是题目出得有问题。像“我家的传家宝”这样的题目,扑面而来就是“合订本里的灰螨气”。“传家宝”这个话语符号,主要使用在1960年代的新闻报道中,比如,“炊事班的传家宝”什么的。可惜因为时代隔得遥远,如今的小学生很难产生共鸣,如果不是照搬着年年重版的“优秀作文选”里的陈词滥调,真不知道找什么来敷衍出这么一篇“传家宝”来,于是统一口令般地写了“外婆的补丁衣服”。
其实,对于上海等大都市来说,家庭已经原子化、小型化了,甚至很多年轻人已经说不出自己爷爷的名字了,这不是笑话。所以,对于现在的孩子,如果还有什么“传家宝”的话,那就是某位网红经济学家嘴里的“内环线内的那套老破小”了。
很长久以来,中国作文便是一种“引诱-上钩”的机制,老师预设了一个前提,就看学生愿不愿意沿着老师手电筒的光柱往上爬。其中的真情实感是次要的,证据真实也是次要的,甚至连遣词造句都是很次要的,重要的是“代圣人立言”(或者考官心中自以为的“代圣人立言”)。于是,孩子必须装城府、装成熟、装老人干儿,在小嘴上画上胡子,会叹气,会骂世风日下、人性浅薄。
虽然,我现在经常在报纸上发些文章什么的,但我小学时候特别不喜欢写作文,我觉得我之所以写不好小学时候的作文,主要是因为我脸皮比较薄、智力还不算低,没有脸皮去撒那些谎,更没有智力识别别人在撒谎。所以,当时我写作文长期处于一种惶惶不安的状态之中。比如,我知道小明放学的路上,根本不可能像他作文里写的那样扶什么盲人爷爷过马路,因为小明回家根本不需要过马路。比如,我也知道以小红的小气劲儿,不可能给灾区捐100块钱……于是,僵化的作文就形成逆淘汰机制:淘汰那些脸皮足够薄的,以及智商足够高的。
2013年时,某地中考的作文题是《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有一名参加中考的女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因为这是中考,大家都不敢写心里话,真正有写心里话的人,他肯定是考不好的。”不少网友表示这妹子说出了“真心话”。一位老师也对此表示了担忧:万一考生真说了厌学、反思社会乱象之类的心里话,批卷老师能给个高分么?
这么多年的教育“专业化”,大概学生们也渐渐进化出对考试的适应能力,也不会拿自己的前途在考卷上较真,不少人都和那个接受采访的女生一样学会了应对考试的技巧,绝不在作文里写“心里话”。
最近,也和不少年轻家长聊过教育的事。现在的家长大都是70后、80后,都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的阅读能力、审美视野已经远超当年教育他们的老师。这是中国的“改革红利”的一部分。所以,希望教育者们能够向前看,让作文少些“套路”,多些真诚。
来源|凤凰网 作者|时评人 沈彬 原题|别让作文“逆淘汰”不爱说谎的孩子
深读|童新网APP(请点击官方下载点安装,权威检测:无病毒无广告,实现轻松、安全阅读)
童新网APP特供:
声明: 上述内容由( 童新网 )精选编发,主要来自本网原创、网络投稿、编辑摘编和会员推荐。童新网登载此文为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作者观点不代表童新网。转载请保留原文版权和相关链接: 学考试技巧 绝不在作文里写“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