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1 08:06:13 来源: 成长映像 评论: 0 分享:
81岁的郑建阳是马来西亚华裔,昨天下午坐在了上海大学硕士论文答辩的教室里,有望成为国内最高龄的硕士毕业生。而且,郑老先生刻苦求学的传奇经历,也令考评答辩的专家们颇为动容。
70岁成为上大硕士生
“郑建阳生于1935年1月,是我带的最年长的硕士生,年龄是我父辈级的,但没想到他学习劲头可足了。”上大上海电影学院新闻传播学科负责人郑涵教授说,2005年,市教委与上海大学办了一个合作项目,专门招收一批马来西亚华裔来上大攻读硕士学位,郑建阳就是其中一位,也是年龄最大的研究生。
“虽身在海外,但郑建阳总是说自己的心始终在中国,他的父亲原籍福建,所以自己特别想能拿到中国的大学学位。1976年,他进入了台湾大学法律系学习,时年已经41岁,1980年成功拿到了法学学士学位。退休前,他一直在马来西亚的中学里教英语并兼职做翻译。70岁那年,他又成为上大的硕士生。”
图说:图片中间的老人为81岁的郑建阳。
郑涵教授说,为了这批马来西亚学生,上大定期派教师前往当地授课,而且,在课程计划、教学要求、考核办法等方面,与国内同专业的学生一视同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郑建阳学习的难度,但老人家自从入学后,就始终刻苦学习。
照顾母亲延期结题
按目前国内通行的做法,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一般在3.5万字以下,但郑建阳的论文超过了16万字。作为学生,他经常与自己的导师通信往来。“一位耄耋老人,10多年求学路走过来,需要付出何等的努力啊。”郑教授说,郑建阳的10多门硕士课程早已合格通过,但进入论文写作阶段后却有点“卡壳”。2009年,郑建阳按教学计划如期飞来上海,提交论文开题报告,但后来却几次向导师报告,希望把结题的时间往后拖延。主要理由有三个,一是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论文必须绝对做足做好,但对自己的课题从观点到材料都始终不太满意,不断地在重复着自我否定;二是5年前,郑建阳突然中风过,行动渐渐变得不灵活了;三是他还要照顾100多岁的老母亲,甚至表示“照顾母亲是第一位的,比拿学位要重要得多。”直到3年前母亲去世之前,他一直围在病患母亲的床前尽心伺候。
答辩前再修改论文
6月17日下午,郑建阳在79岁的弟弟陪同下飞抵上海,导师郑涵带着博士生前往接机。“也许是长途旅行劳累的缘故,当一步一蹒跚走出海关的郑建阳出现在我们面前时,身子突然往下坠,是我一把搀住了他,而且几乎是一直扶着他走路。”郑涵感慨地说,老先生难得来一次上海,问他是不是要去景点逛逛,不料,郑建阳一口谢绝,连连说只想尽快去图书馆。第二天,郑涵又亲自陪同老先生在学校图书馆里呆了好几个小时。“老先生不会电脑打字,每次都是将修改的论文快递给我,我让博士生们帮着打印,一共改了六稿,修改材料堆成了山。答辩前一晚老先生还提出要再修改,还是我劝他别改了,先看看答辩的情况再说吧。”郑教授说。
“答辩会的主席是由外校专家担任的,其他四位教师也是来自不同的高校,但其中有两位本校老师曾前往马来西亚给郑建阳上过课。从事后了解的情况来看,专家们都对老先生的研究报告《论马来西亚的表达自由权》相当满意,特别是对他的求学奋斗精神赞叹不已。”郑涵说,其实对这次答辩,老先生心里相当紧张,不停地嘟囔:“我准备的材料会不会还有哪些疏漏啊……”
来源|东方网6月20日消息 作者|新民晚报 王蔚 原题|八旬华裔为服侍百岁老母延期毕业 上大读硕11年
深读|童新网APP(请点击官方下载点安装,权威检测:无病毒无广告,实现轻松、安全阅读)
童新网APP特供:
声明: 上述内容由( 童新网 )精选编发,主要来自本网原创、网络投稿、编辑摘编和会员推荐。童新网登载此文为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作者观点不代表童新网。转载请保留原文版权和相关链接: 赞!81岁老人手写16万字硕士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