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9 06:01:25 来源: 媒介素养 评论: 6 分享:
上周末,儿子足球俱乐部的小队友们相约去三圣乡耍。
照理说,这帮年龄相仿的男孩子,都是八九岁的小孩,正精力旺盛的,走到哪里都应该是又吵又闹打打闹闹;又因为有共同的爱好,每个星期都雷打不动地在一起训练两次,最孬也可以聊聊战术,说说梅西什么的。
但现实情况和我的想象完全相反!每次聚会,孩子们——一吃完饭就聚到一堆,脑壳埋起、鸦雀无声、专心致志地耍自己手上的iPad或手机。
如果手上没有智能产品的,就眼巴巴地站在其中一个小伙伴的身后,守着别个耍。(1月24日《成都商报》)
又是一年寒假时,不少中小学生迎来了难得的假期。然而,由于天气原因和家长的“圈养式”教育,不少孩子们“宅”在家里。即便有难得与同龄孩子们的聚会机会,也进入你玩iPad,他玩苹果的“屏聚”模式,这令不少家长懊恼不已。其实,透过孩子们的“屏聚”,却可以看到大人们既有习惯的投影。化解孩子们的“屏聚”之道,或许并不是一个很难的问题。
老实说,现在不少成年人,对于自以为挺嗨的触屏生活早已是乐不思蜀,早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们。有的家长即便是吃饭空隙也把手机把玩在手中。为了不影响自己刷屏,甚至把另一部手机交给孩子们自娱自乐。久而久之,孩子们也适应了这种生活状态。即便是进入了假期,也不例外。更何况时间相对阔绰的假期,更助长了孩子们“触屏”习惯的疯长。一旦孩子们沉迷于“触屏”模式,即便是同龄孩子们相聚,也必然出现“屏聚”的局面,既不自知更不能自拔。
孩子们进入“屏聚”模式,其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既可以对孩子们的视力造成负担,影响未成年人的身体发育,还影响孩子们社交模式和能力的形成与提升。这些危害似乎对于一些家长也有意识,但就是在下决心引导和矫正方面仍然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种局面的形成,显然与家长的教育模式、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引导孩子们正确看待和使用好手机,对于家长而言,显然需要身教加上言传,并且身教胜于言传。
破解孩子们“屏聚”,在家庭内部而言,需要形成家长与未成年子女形成良好的互动,通过设定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共同开展一些小活动,增进家长与孩子们的互动频率,降低家长和孩子触屏的机会,共同改变家长与孩子的生活习惯。而对于家庭间的活动,则需要通过几个家庭,或者社区,共同举办一些适合家长和未成年人共同感兴趣的活动,来增进体力和智力活动的几率。当手拉手模式逐渐多了起来,面对面的交流多了起来,“屏聚”机会自然就会被压缩。
当然,并不是要完全切断孩子们接触手机的机会,而是给孩子们提供适度使用手机的环境。通过手机查阅学习知识等,进行适度阅读,玩一些益智小游戏等,也未尝不可。但是,关键还是要引导到位。
家长是孩子们行为习惯的先导和镜子。改变孩子们“屏聚”模式,自然需要家长们身先士卒。孩子们并不是天然的“触屏一族”,“看屏一代”,现实中家长与子女交流互动的多了,引导孩子间的行为互动多了,孩子们“屏聚”自然就会少了。
来源:荆楚网 作者:张立 原题:孩子“屏聚”需成人“手拉手”互动拆解
声明: 上述内容由( 童新网 )精选编发,主要来自本网原创、网络投稿、编辑摘编和会员推荐。童新网登载此文为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作者观点不代表童新网。转载请保留原文版权和相关链接: 孩子“屏聚”怎么办?家长要手拉手
[抱抱]
[good]
][右哼哼][左哼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