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20 09:05:44 来源: 专栏推荐 评论: 1 分享:
刚刚又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校园独立采写任务。
一位家长立即向我反馈:“我鼓励孩子写点校园新鲜事,他说没什么事可写。”
在我的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家长提到类似这样的问题,尤其是孩子刚入小记者门不久的。
孩子如果在一段学习、实践之后,仍然有这样的回答,如果您是家长,是不是觉得有点儿黯然神伤?
如让我判断,则是:孩子这样的回答很正常。
我想说的是,这位孩子的反应是正常的。尤其是一位刚刚参加小记者“工作”四个半月的孩子,这样的回答更是极自然的。
家长千万不要因为听了这句感觉“没经过认真思考”的话,就觉得孩子不适合了,或者觉得不应在此方面“浪费时间”了。
要知道,往年不定期总会出现,家长先选择自然放弃“扶住”孩子走小记者道路的念头!而最后能全部挖掘出潜质的,全是因为坚持下来的孩子与家长。
我的大略了解:他们认为,怎么听了一堂培训课,参加了寒假及开学后的集体采访,竟还没有小记者的感觉——孩子不是这个料!
要不就是怀疑教师的“功力”问题。
于是出现两种局面,除了刚才说的无疾而终外;另一种,则去选择所谓的“专业(职业)新闻写作提高班”,希望“大补”。
结果是,孩子最后自己毅然决然选择放弃。因为,那种照本宣科、急功近利式的学习,不是孩子们的“菜”!
我们可以转身看看往届的孩子,问问他们,校园里可写的新鲜事多不多?他们的回答可能也不尽让其家长满意。
毕竟,孩子们要写的不是普通课堂作文,而是需要有一定独立发现的校园新闻作文。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更多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学校真的没什么事,日复一日学习为主;二是学校真有些新事,只不过没觉得“鲜”,全因孩子家长习以为常而已;第三个,家长没帮助孩子练就“校园新闻鼻”。
【本网已获得微信公号“黄老师小记者讲堂” 授权,独家刊发亲子写作专栏。如欲转载或其他事宜,请与微信公号“黄老师小记者讲堂”联系。微信号:huangjizhe666】
耐心读到此处的家长或许不耐心了: “老拽着我们家长干啥?”这不是孩子的事么?
对的,是孩子的事,但离不开家长的“助手工作”,这也是进入亲子写作良好状态的关键点。
问题如何解决?
首先要解决“摘新”的问题,即如何在校园这棵大树上,摘出校园新闻这些“新叶”,接着要在这些叶子中,选择一个与众不同的叶,即“定新”……
今天先说第一个问题。
我们要栽种一片新苗,没有根植和培育的过程、历程,要茁壮成长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摘新”更应“栽新”。
我们除了共同要给孩子埋下一颗兴趣种子之外,还要种下一颗从事小记者新闻工作的理想之心、自豪之心,更应为他树立要实现目标,就要努力用小记者视角学会发现,应对各项困难的坚强之心。
家长要给孩子适宜、充分的时间,通过满足兴趣,实现全心参与,让他在各种历练中,慢慢长出“校园新闻鼻”。
家长做好亲子写作“助理”工作,如选在开头家长对话场景时,正是需要发挥关键作用的关键节点,顺承好了,其他环节就更容易了。
我用几个时间点做表述,希望有信心、认同我理念的,并能坚持的家长尝试一下,看看是否有收获:
很多家长在放学接孩子时,都要与其聊上一通。
此时,作为小记者“助理”的你,问问她当天学校的见闻,以及他的评论。
不要小看这放学路上十分钟,孩子的喜怒哀乐全能感受到。找到选题的同时,孩子的心理压力也能得到悄然释放。
往届小记者采写的校园新闻:《班级“安全电话”开通了》、《“小小接线员”的背后》就属于这样的发现。
一开始说到班级在新学期安装了电话,家长和孩子都没觉得有什么新鲜之处。但家长似乎感觉应该写点什么,拿捏不准,打来电话,我一听:这是个好选题啊!(具体如何采写将在“写新”系列细述)
当时正值新学期之初,国内媒体还报道了几个涉及校园安全的案件,影响很大。抓住这个时机,让孩子以自己的视角,去采访、写作,值得期待。
家里有相仿年纪孩子的同事,自然有共同语言,平时聊天时注意各自学校开展的文化活动。尤其是一些班级中有所作为的班主任,在班级事务的管理上、孩子们自主学习的帮助上,等等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应对方式,而且甚至体现到了班级日常活动的开展上。
两厢比较,有时你会发现,自己孩子班级做的不一般!
增强自豪感的同时,作为小记者的家长,怎么办?
对,赶紧跟孩子商量如何下笔。
很多家长愿意和班主任沟通,了解孩子的成长变化。这个时候,你要告诉他孩子的能动愿望,和家长希望支持孩子的想法,寻求得到老师的支持。
尤其是一些学校,对上学期间带相机有着明确的规定,这样,你的孩子不再因为在校园或教室内“放不开手脚”而为难。
为什么设置了校园新闻选题申报?
主要是考虑孩子们的课业负担大,小记者文章有着繁复的要素要求,孩子们带着极大热情写的文字,不是因为行文不美,而是因为主题没选对,故不予采用,结果极大刺伤孩子的积极性。
因此,电话前,家长和孩子要商量着谈出自己的关注点、观点,(具体如何申报将在“投新”系列细述)在设法说服编辑的同时,你和孩子也能得到及时的采访方向修正,利于孩子写作方向的精准确定,增强投稿采用几率。
我在一次集体采访后做了一个小型互动交流会,为检验参加同学的学习效果,结合年龄特点,要求家长协助下完成一个“校园采访作业”。
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工作三个月”的二年级小记者吉庆喆就完成了《教室里有“留守”同学》。
每当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都会像小燕子一样飞出教室,可是有的同学却会留在教室里,他们都在干些什么呢?
值日生们分工明确,擦地、浇花、打水、擦黑板、倒垃圾都有专人负责,他们相互配合,有说有笑,干得井井有条,热火朝天。
各科课代表按照同学的名字一会儿走到这儿,一会儿又走到那儿,把本子准确无误地发到每个同学的桌子上,找得真准呀!真是了不起!
还有一部分同学是被老师留在教室里的,他们可怜巴巴地望着出去的同学,心里别提有多痒痒了。他们有的双手拿书看得津津有味,周围的吵闹声好像一点也影响不到他们;有的在认真地改作业,一会儿低头思考,一会儿拿起橡皮,一会儿又一笔一画地写起来,非常认真;有的抱着膀在互相打嘴仗,偶尔还发出嘻嘻笑声;还有的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无所事事地看热闹,他们一定是非常想出去吧!如果他们在上课时能控制住自己不乱说话遵守课堂纪律,下课时团结同学不打架,就不会被留在教室里了,现在一定是后悔莫及吧!
何谓“留守”同学?
“留守”就是留守儿童吗?
感兴趣的家长和孩子可以通过仔细阅读文字、观看图片的形式,感受一下、讨论一下,看看这样的校园新闻“新”在哪?容易在哪?
以上四个节点,只是我近年与坚持这个项目两年以上家长、孩子的互动总结,有些家长做得比我还细心、充实,孩子也真正得到了施展,以后详叙。
以此看来,在初期,家长只需拿出20多分钟,不到半小时的时间即可完成小记者亲子互动写作。如能坚持一些时日,“校园新闻鼻”必能练出雏形。(作者为某省级都市报小记者团负责人,长期关注青少年新闻作文采访写作辅导,其优秀实践与经验被业内国家级期刊《中国报业》等重点报道、推介)
来源:微信公众号“黄老师小记者讲堂” 作者:黄义伟
注:原文略有增删。 原题:(如何练就“校园新闻鼻”系列)“摘新”也是“栽新”:家长只需拿出20分钟
声明: 上述内容由( 童新网 )精选编发,主要来自本网原创、网络投稿、编辑摘编和会员推荐。童新网登载此文为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作者观点不代表童新网。转载请保留原文版权和相关链接: 家长拿出20分钟 亲子写作便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