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11 11:02:05 来源: 教育空间 评论: 1 分享:
童新网综合报道 近期,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有关高考的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加分项目瘦身与自主招生三个重磅文件,引起社会极大关注,也带来很多猜测。
对此,从幼升小到高考,家长都应全面贯穿理解,不能仅就某一个年级或学段割裂式地看待,错误的局部认识可能会在不适应中导致孩子升学、考试被搞得“伤痕累累”!
高考改革后,三门统考课语文、数学、外语,其中外语可以多次参考,取最高分计入高考总分,就高考总分的区分度来讲大大降低;数学在今后的命题中要大幅度降低难度,区分度也会较大下降;只有语文的广度、难度提升,因此语文在高考总分中区分度会最大,最容易拉开学生档次。
说得语文者得高考一点都不过分!
“高考改革后,语文的重要性大大增强。”沈阳二中语文教研组组长于宝山老师告诉记者。
语文的提高需要长期积累,小学不抓,中高考就会后悔,到时候想抓也来不及。未来语文的地位就像原来小升初中奥数的决定性作用一样,而比奥数更能一锤定音。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阅读习惯将成为学生小学入学前后第一重要的习惯,并将一直持续下去!
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中部王蕾老师说,虽然广东省的语文改革方案还未出台,但预计语文会在各科功课中增加比重,语文老师已经感受到压力。
夏先生是一家电子工厂的经理,女儿正上初二。他说,女儿现在在校外补习英语,今后要督促孩子加强语文学习。他不打算给孩子报语文培训班,但会给孩子挑选一些书籍,比如人物传记、经典文学作品等,让孩子平时多读书、多积累。
有关专家十分认同夏先生的观点,指出,语文是慢工,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积累,扩大阅读,厚积薄发。
家长要把目光放长远,避免功利化的教育观,要把语文学习看做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不可急功近利。应该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增强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能力。不论现在孩子处于哪个年级,都需要尽快调整语文学科的学习方法,从小开始面对新的中考、高考的要求,夯实基础、广泛接触知识领域,避免在高中之后难以应对新时代的语文学习要求。
语文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进行积累的学科,在考试形式进行大变革的今天,考题的灵活度、难度、广度大大提升。因此,真正练好“内功”,才是获得高分的唯一秘诀。比如,对于古诗词、古文等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就要从小抓起,让孩子熟读和背诵。因为只有中英文并重,才能文理兼达,学贯中西,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虽然以后的高考取消了文艺、科技、体育等特长生的所有加分,这些兴趣爱好似乎都不再重要了,其实这是重大误解!
家长们必须要了解到:最多两年以后,高考录取将不再区分一本、二本、三本,甚至连考试大纲也要取消,大学的录取将完全按照专业进行,学什么样的专业与孩子的兴趣、爱好直接相关,人学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干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就充满乐趣也更容易成功、成才。
要想知道自己的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要从小学开始进行常态化发现和培养。
原来很多家长带孩子学文艺、科技、体育特长主要是为了小升初升学,功利性很强,现在功利性因为小升初升学模式和直升校的缘故已经被极大弱化了,但与孩子的前途、未来的关系却被强化了,所以学特长的出发点、目的都会不一样了,后者变得更重要了,越早发现孩子的兴趣、特长所在,家长就会越轻松、越坦然、越自信,孩子今后的出路也越平顺。
来源:童新网综合人民网、腾讯网、中国教育在线报道
声明: 上述内容由( 童新网 )精选编发,主要来自本网原创、网络投稿、编辑摘编和会员推荐。童新网登载此文为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作者观点不代表童新网。转载请保留原文版权和相关链接: 教育新政引激变:语文难度加大 赢语文者赢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