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02 11:02:52 来源: 亲子时光 评论: 1 分享:
昨天,南开中学2015年寒假致家长的一封信在朋友圈火了。这封信的主要意思,是希望家长“放慢孩子成长的节奏”,信中还教给了家长们慢下来的方法:“优秀的父母只会营造环境,提供契机;成功的父母只会在漫长的岁月中享受教育孩子的快乐。”
这封信之所以被家长大量转发,除了言辞真挚,富有文采,感人至深外,更重要的还是触动了家长们的“痛点”:如何看待孩子的成绩单。事实上,南开中学写这封信也是有“目的”的,一场考试就像一场比赛,不可能每人都旗鼓相当,总会出现“几家欢乐几家愁”的状况,这封信其实也是给4000多位即将面对孩子考试成绩单家长的一种心理铺垫和引导。
无疑,南开中学与家长的这种沟通方式值得肯定。信中所阐释的教育理念值得尊敬,尤其在各种“奔跑”语境的当下,“无用方为大用”的观点让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眼前一亮。
一直以来,“慢下来,静等花开”的教育理念,几乎成为家长的奢望,孩子的梦境,可想但不敢求。事实上,这种“无为而教”的育才方式从古至今都是存在的,只是家长们不敢冒险去试罢了。
科举时代,寒门子弟飞黄腾达的故事比比皆是,除了良好的家风,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提高教育质量的“硬件”,一样不影响他们成为人中龙凤。
湖北清洁女工熊玉香培养出剑桥博士儿子,在她看来就是一种“无为”的教育。妈妈生活上的善良、节俭、老实,工作上的认真、勤恳、踏实,对儿子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至于“宽松的环境”,根本不用创造,她根本就没有时间也没有经济实力来为孩子“制造紧张情绪”。
相比熊玉香的教育方式,大都市里的家长们则要“快”得多:幼儿时,要“赢在人生的第一步”;为了应对小升初这个“小高考”,家长们从一年级就开始拼了,拼英语、拼艺术、拼奥数;到了高中,就成了拼时间、拼题海、拼毫厘分数。老师比孩子的节奏要快,家长比老师的节奏要快,孩子们在成长中有种被人提到高空、产生失重的感觉,这种快,某种意义上是对孩子的一种掠夺。
慢养孩子,也是台湾著名成功学大师黑幼龙的家教心得,他说,养孩子就像种花,要耐心等待花开。真正的园丁是不会在意花开的时间的,他们知道每种花都有自己的特点,只是花开的早晚不同。
我所理解的“慢养”和“无为而教”,当然并不是“懒养”,也不是“不教”,更不是随意降低教育的标准,而是要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改变“圈养”思维,不急于求成地追求速度与效率,不以当下的表现评判孩子的未来,让孩子在成长中享受成长的快意,在发现中学会发现最好的自己,在不紧不慢中加注主动奔跑的燃料。
我们不必去深究“快养孩子”的恶果和社会根源,很多原因和道理,人们不是不懂,而是假装糊涂,有时候又不得不糊涂。潮流裹挟之下,知易行难,大部分家庭和孩子就这样被卷入其中,于是,个别的醒悟,才会变得如此难能可贵,振聋发聩。
因此,作为家长,应逐渐形成慢养孩子的共识,你可能无法拒绝孩子的成绩和名次,但你可以调整对孩子成绩和名次的期望。你可能无法不担忧迟迟未到的花期,但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劳作来稀释等待的焦虑,和孩子一起成长,远比孩子自身成长还要艰难。你不改变,孩子注定孤单。
来源:重庆晨报 作者:王方杰
延伸阅读:
尊敬的家长:
您好!
您的孩子考试结束,顺利离校返家,寒假生活已然开启。学业成绩将由班主任随后(发放)寄出,敬请查收。
如果我们用庄子“无用方为大用”的观点来谈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或许会被当下的社会斥为无稽之谈,因为实用主义哲学早已深入人心。成绩至上、目标第一的教育论或已洗去了许多人头脑中养孩子的乐趣,现在一些父母总是在盼望孩子快点长大,快一点达成父母心中的期盼。操劳的父母总是在工作和家庭的两端来回奔波,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疲惫地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可以被工作、事业、人际交往挤满,可就是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陪着孩子慢慢的成长。总有一天,那些父母们会意外的发现:没有晾着儿女衣服的阳台有点空荡,少了一副碗筷的饭桌有点寂寥,茶几上不再摆设可爱的玩具有点冷清,听见邻家的小姑娘喊爸爸时总怀念曾经的温馨……这才意识到孩子的长大其实是父母的落寞。那时才多么希望时光可以慢流,时间可以不像现在这样急不可耐,能够慢下来,听听孩子说一些天真烂漫的故事,道一些可爱单纯的想法。静静的陪伴,就像是在一个冬日阳光照耀的下午,一家人坐在阳台上晒着太阳,父亲慵懒的躺在摇椅上打着瞌睡,母亲和女儿说着体己的话儿。这样的时光才是最值得回味,最需要典藏在沧桑的岁月中。
法国自然主义哲学家卢梭曾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当我们环视周围,不正是看到一群因为速度、高效所教育的伪成熟的孩子么?三岁学舞蹈,四岁学钢琴,五岁学绘画,六岁背唐诗,学习是孩子们生活的唯一,丢失了童年的乐趣、少年的轻狂、青春的热情。为了成绩、名次,为了全能的素质而拼尽全力。待到他们毕业之时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知道生活的乐趣所在,他们只会在压抑之后的毕业季,在疯狂之后挎着行囊朝着高校走去,却不是朝着志趣前行,他们也只会在大学毕业之时才会因为生活、工作而茫然不知所措。
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慢下来认真的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我们的父母心里其实非常清楚一段旅行好过一次培训,一本好书胜过一套试卷,一次促膝长谈重于一夜挑灯苦战。但父母往往因为社会的趋势而瞻前顾后。孩子只有一个,人生只此一回,选择仅有一次。当家长们在手足无措之时便会将目光投注到成绩。其实,成长永远都是一件不急于求成的事情。当我们对孩子成绩患得患失的时候,引导孩子整理知识、系统分析,或许远胜于空洞的鼓励或责备;当我们忙着催促着孩子完成作业,培养孩子的契约精神,赏罚分明,或许更能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当我们周末呆在家里苦了自己,也累了孩子的时候,或许一次爬山更能换回一家人大好的心情。放慢孩子成长的节奏,才是对生命的尊重。患得患失、急功近利的教育只会让孩子在拘谨的狭小空间里迷失自我。亲爱的父母们,成长的生命需要的从来都不是一个结果,而是在过程中享受着属于自己的乐与苦、喜与悲。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人能成为孩子的替代者。优秀的父母只会营造环境,提供契机;成功的父母只会在漫长的岁月中享受养育孩子的快乐。因为,孩子是父母一生中最美的礼物,也是父母命运中最持久的陪伴者。
当你放慢奔波的脚步,平复等待的焦急,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和耐心来思考孩子的教育和人生。因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和鼓舞。南开的教育从未否定学业和成绩的作用,南开的教育还强调不断唤醒孩子的自律、自觉、自省,激发他们潜藏的能力、志趣、爱好,用“无用”的阅读、思考、交流来充实更加厚重的人生。当他们走出南开以后,不会因为生活的艰辛而失去创造的灵感,不会因为大学的自由而变得松散怠惰,也不会因为前途的迷茫而失去心中的信念。他们知道一个理想的实现需要漫长的过程、静静的等待;一段芳华的润育需要破茧成蝶的生命周期。
父母养育孩子,不正是在等待、守护一朵花的盛开么?不管他们是迎春而笑、凌寒而开或是含苞待放,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孩子,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慢慢的呵护、静静的等待。台湾作家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不正是一位慈爱的母亲最温暖的长久呼唤?一部《傅雷家书》不正是一位睿智的父亲最虔诚的漫长付出?请相信,没有多少孩子愿意自己的梦幻童年戛然而止,没有多少青年愿意自己的青葱岁月稍纵即逝,他们用自己童稚、狂热的行为在述说着对美好岁月的爱恋,就像我们对过往岁月的眷恋一样。那么,我们是否也该像审视自己的生活一样去审视对孩子的教育呢?我们是否会在深沉的思索中看到生活中的无用种种,却是孩子以后人生中宝贵的点点滴滴呢?
祝您的孩子在静好的岁月中,自在生长!
春节将至,在此也祝您及家人万事如意!
声明: 上述内容由( 童新网 )精选编发,主要来自本网原创、网络投稿、编辑摘编和会员推荐。童新网登载此文为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作者观点不代表童新网。转载请保留原文版权和相关链接: “慢养孩子”应成社会普遍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