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14 09:01:31 来源: 新媒观察 评论: 1 分享:
随着信息沟通方式的迅速演变,一些关心孩子的家长开始尝试利用新的交流工具了解孩子。
但他们“潜伏”的做法却并没得到孩子们的认可,不少学生向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们“告状”:我爸妈是“间谍”!
初中女生小凡近日很愤怒地给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打电话,控诉妈妈偷偷摸摸的“卧底”行为。
小凡说,她跟班上的几个小伙伴有个微信群,大家常在上面七嘴八舌地聊天,有时候难免会起哄或开玩笑,说班里谁喜欢谁、谁抢了谁的朋友。最近群里有个叫“花花”的好友常在大家讨论的时候说,“咱们这么小还不应该关心这些事”之类的话,听起来口气很像长辈,大家总觉得“花花”不是“同类”。更让小凡疑心的是,最近妈妈开始有意无意地询问她在学校交朋友的情况,有时候还会旁敲侧击地问起班上是不是某某跟某某关系好。疑点越来越多,一次趁妈妈出门,小凡偷偷查看了妈妈的手机,竟然发现妈妈就是群里的“花花”!“她就是个间谍!”小凡觉得妈妈这种行为简直就是欺骗。
小凡对咨询师说,其实妈妈这么做没什么意义,因为真正私密的事她们是不会在群里公开讨论的,肯定要跟密友“私信”,所以妈妈在群里看到的并非她们真正的隐私,这种偷偷摸摸的做法只能让她对妈妈更反感。
初二的男生小俊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但来咨询的并非小俊,而是小俊的妈妈。妈妈说小俊长得又高又帅,性格也很外向,很招女孩喜欢,所以妈妈担心他会早恋。为了随时了解儿子的动向,妈妈偷偷加入了儿子的朋友圈。但是不久她就发现自己被默默地“拉黑”了。“怎么办呢?可能是孩子发现我了,但他回家对这事儿一个字都没提,现在反而是我觉得有点不知所措了。”
咨询中心主任温方希望孩子和家长能够互相体谅。孩子应该理解:家长之所以想进朋友圈“刺探”,是因为关心孩子,初衷是好的;这同时也说明孩子对父母还不够公开透明,让家长不放心。而家长也应该明白:在朋友圈里并不能了解孩子最真实的内心,家长还是跟孩子在“线下”交朋友最靠谱儿。
如何能在“线下”跟孩子成为朋友?
家教专家马成奎老师告诉家长,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必须使家长与孩子都能产生愉悦感,否则沟通就会失败。妈妈姜女士深有感触,她说:“我与孩子沟通时考虑最多的是我要痛快,我得把话说完,至于孩子高不高兴我就很少考虑了。这种方式有点儿自私,效果也不好。”
“家庭教育必须实行双向沟通与交流。”这是马老师告诉家长的一个基本观念。马老师说,与孩子的沟通应注意三点:第一,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说话,孩子说话要认真听不要随意打断;第二,学会欣赏孩子的优点,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和特色;第三,表扬孩子要真诚、多激励,批评孩子要注重事实、不可嘲讽。据《北京晚报》
■温馨提示:
1、家长唱独角戏。
家长与孩子交流时,以自我为中心,不给孩子说话机会,压制了孩子的主体性,孩子不会真正地与家长沟通。
2、哪壶不开拎哪壶。
有的家长与孩子说话,总是看不到孩子的亮点,目光全部聚焦在孩子的缺点上,这会打击孩子自信心,伤害孩子自尊。被家长经常揭伤疤的孩子怎么会愿意与家长交心呢?
3、张口闭口“别人家的孩子”。
有不少家长与孩子交谈时,张口闭口总是夸赞别人家的孩子,孩子会对家长产生抵触心理,孩子渴望得到家长的欣赏,却不料家长扔给他一枚炸弹,亲子通道被炸坏了,孩子根本不想与这样的家长交流。
4、套话。
有的家长不管什么情况,孩子犯了错,都会对孩子说:“我是为你好,你要好好改正缺点。”这种套话缺乏针对性,实际上孩子听不进去。家长不能以 “不变” 应“万变”,而要针对具体情况指出孩子的错误和今后发展方向。
5、只谈学习,不谈其它。
有不少家长与孩子交谈时,只谈学习,其他情况免谈,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的内心感受没有机会真实地表达出来。只谈学习避开其它,孩子会觉得更加困惑。
来源: 鲁中网 2014-01-13 原题:父母“潜伏”孩子微信群 专家建议双向沟通
声明: 上述内容由( 童新网 )精选编发,主要来自本网原创、网络投稿、编辑摘编和会员推荐。童新网登载此文为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作者观点不代表童新网。转载请保留原文版权和相关链接: 父母“潜伏”孩子微信群 怎能双向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