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18 10:09:04 来源: 专栏推荐 评论: 1 分享:
年初,我的公众订阅号进行试测时,一位受邀关注者朋友提出问题:黄老师,能不能多讲一些操作性更强、技巧性更多的东西呢,这样,公众号是不是会更具传播力呢?
这个问题,让我脑中停顿了一下。这位朋友虽然不在新闻界工作,但却提出了专业的核心——传播力。
这得感谢微信,让新闻传播、媒介素养这类问题悄无声息间走入大众生活。
于是,想到了身边大伙伴、小伙伴去年一段时间热转的微信版“心灵鸡汤”:真是你有、我有、大家有,先别说是否起腻,只说身边人的通感——有原创,不一定有传播力;但没原创,肯定没有传播力。
那些诸如所谓的小记者采访十大技巧、作文开头二十大窍门,等等,眼花缭乱,孩子即使记住了,遇到具体情境时依然是“手拿武功秘籍,而不知如何出拳”。所以呢,说到技巧,大家随便一搜,就可找得到,大可不必我再去重复了。而且,家长朋友想想,你看完那些长篇累牍的技巧,脑袋还清澈吗?
我要感谢这位关注者,他的问题很自然地引出了我要强调的一个理念,即,融入更多家庭教育环节与亲子互动场景的小记者成长锻炼,是防止孩子走入急功近利、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陷入片面小记者成长窘境的破解良药。
【本网已获得微信公号“黄老师小记者讲堂” 授权,今起独家刊发亲子写作专栏。如欲转载或其他事宜,请与微信公号“黄老师小记者讲堂”联系。微信号:huangjizhe666】
培训时,技巧性的东西要讲,但是要融入性地讲,同时,讲得更多的是,如何帮助家长和孩子不断打开自我设限的单一思维,拥有真正的成长力。
这也是长久以来支持我能将小记者工作精益求精,不断为我提供源动力的支撑点。
我没有简单得将小记者训练放置为一个或为开阔视野,或为提升写作,抑或要强调表达能力,或者几者兼而有之的杂糅设定,而是将它设置为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生活,人文教育与心理教育相交融下的独特锻炼平台,在此背景下,孩子的成长是全方位的,而表达、写作以及思维的开阔都是顺带的结果。
那么,就涉及到关注者明确以下三点:
第一,这是我一直在探索和完善的特色与个性路径,即我们不是特长学习班、写作技巧强化班,我们要寻找的是一种亲子关系融洽、师生互动顺畅前提下,孩子思维洞开的过程。
第二,参与者的主体是家长与孩子,穿针引线者在于熟知校园生活与媒介特性并能将两者融会贯通的老师,这也是在上一期谈到的“跟上三方共振的节拍,慢慢帮孩子找小记者新闻感”。
第三,家长先要将思维打开,孩子思维才能有机会改变,而这,或许将带给孩子和你的一生的质变。
印度一句古谚说得好:“孩子小的时候,帮他们扎根;孩子长大了,给他们翅膀。”
多方资讯说明,教改的蓝图正在呈加速度般逐渐变为现实,该到我们给孩子“扎根”、“翅膀”的时候了。
请注意,我上面这句“教改的蓝图正在呈加速度般逐渐变为现实”,是在今年3月初讲的;进入9月初,家里有孩子的,无论小学还是幼儿园的,也都在当天密切关注了这条新闻: 高考改革开始了!
9月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公布,合理的制度设计、科学的改革谋划,让更多孩子和父母要重新审视我们目前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之思维和方法。
我也注意到,连日来,童新网和童新网APP也做了大量专业而精辟的解读,方便了家长的认知。
今天,我在《中国科学报》上看到,有学者这样评价:“可以确定的是,这一事件和1977年恢复高考一样必将进入中国教育史。表面上看,这一改革意在高考,但经由逻辑链条,这一改革将深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为素质教育在中国大陆的真正实现提供逻辑可能。”
以此为基点出发,家长需要重新审视对孩子写作的培养,就不能不关注未来的教育评判标准。
因此,无论家长站位思考如何,我想,孩子以小记者为基点的发散性写作锻炼翅膀不可或缺,因为,从一个人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要求来看,“走马观花式”的小记者训练将无力涵盖此领域。
当然,我也反对以所谓的大学新闻课堂逻辑结构,来对待中小学生的新闻写作学习,完全是“移花接木”,拔苗助长(具体案例将专文说明)。
家长该给孩子“一双”翅膀了!请注意,翅膀应是“一双”,而不应是残缺的。现在的确有很多家长意识到了写作思维培养的重要性,但仅仅送给孩子“一个”翅膀——报个学习班吧,至于学习的内容,更喜欢所谓的“高大上”。
在亲子写作这个良好氛围中,一个翅膀是孩子的自由书写,另一个是家长和第三方的协同书写。而不应是家长随意找一个作文班、小记者班,接受一种僵化程式模式下的学习,让商业思维操纵你和你的孩子——这种后果,有时还不如不学,危害不言自明。
从这些年的授课与互动实践来看,“给翅膀式的”小记者训练能在多层面给予孩子助力,如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语文阅读审题水平、创新思维的塑造等等,以点带面,触类旁通。
在此过程中,我虽在“讲堂”中,但不是更多的说教,只想分享自己在小记者团7年工作中所思所想,所悟所得,这些文字随着订阅账号这种新媒介方式,定期推送到你手机显示屏的方寸之间。当然,今天更好的消息是,“黄老师小记者讲堂”在童新网开辟专栏,又有了一块新阵地!我往期的文章独家授权给童新网刊发,也有效缓解了微信使用的太过闭合的弱点,提高了传播力。
当然,最好的结果是,能遇到在家庭教育和亲子生活中,试图通过“给翅膀式的”小记者训练这种最佳契合点学习的您一道,拨开迷雾,共同迎接灿烂朝阳。
如能在悄然间,成为母(父)子促膝相谈的轻松谈资、采访写作生活遇到梗阻时的某点豁然开朗,而不是被孩子父母生硬搬到家中两眼看天、照本宣科的说书先生,那将最最好。 (作者为某省级都市报小记者团负责人,长期关注青少年新闻作文采访写作辅导,其优秀实践与经验被业内国家级期刊《中国报业》等重点报道、推介)
来源:微信公众号“黄老师小记者讲堂” 作者:黄义伟
注:作者在原文基础上略有增删。 原题:与“走马观花式”小记者训练说再见
声明: 上述内容由( 童新网 )精选编发,主要来自本网原创、网络投稿、编辑摘编和会员推荐。童新网登载此文为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作者观点不代表童新网。转载请保留原文版权和相关链接: 写作:该给孩子“一双”翅膀了!
总有那么一个人,只要冲你一笑就能把你打败了,比如窗外的班主任。 一个程序员社区 http://www.1024xyz.com